新闻资讯

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请同意使用所有的cookie。如果您想详细的了解我们如何使用cookie,请访问我们的 隐私声明.

瞿建国:从未来产业量子科技和生命科学新赛道的角度,倡导推进我国殡葬改革的新思路

2025年01月10日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闫永志提出了一项引人深思的议案建议,其核心内容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不再强制要求火葬,而是鼓励“土葬深埋、不留坟头”的生态安葬方式。

闫永志代表的此项建议,引起我从未来产业量子科技和生命科学新赛道的角度,倡导推进我国殡葬改革的新思路,在此作简要分享,供大家讨论参考。

闫永志代表敏锐地发现并指出了当前殡葬方式所带来的一些现实问题和弊端,这也的确是需要通过必要的改革来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而且,他的提议在这些方面而言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考虑到我国殡葬改革一路走来很不容易,特别是在广大农村,目前已经取得的土葬改火葬的移风易俗成果实属不易,而且在绝大部分地区,这也已经基本形成了社会的共识和习惯,如果重新推行“土葬深埋”的建议方案,无论在科学性和合理性,还是在具体政策实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方面,恐怕都容易产生较大的争议和困难。


李强总理在今年3月5日的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已将“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确定为今年政府工作中的未来产业工作重点,这其实也可为破解“殡葬”问题带来全新的机遇。



可以说,任何技术创新发展的最终目的,不应只是相互竞争和博弈的工具,而都应是终极归结于对人类福祉的贡献。因此,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也应延伸服务于破解百姓对于生死观念所带来的现实问题和挑战。

随着生命科技及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属于未来产业领域的量子科学、数字经济及虚拟现实等技术已进入产业应用。若将有形的生命细胞以安全长存的方式,与虚拟仿真、全息影像等技术充分结合,将足以使得亡故者亲人获得一种全新的祭奠和怀念方式,并使其心灵由此得到莫大的抚慰和治愈。

原能细胞无人值守全自动5G细胞库



至于亡故者的遗体,可及时提取其身体微量的生命细胞进行深低温冷冻密封保存,而剩余遗体则采用深低温冷冻分解的技术方式,将遗体快速转化为无害的生态有机物质,然后将其“化地为安”。从而,形成一种“生命留存、遗体化土”的遗体处理,和追思纪念的新型殡葬方式,此过程也是对遗体处置中最为环境友好的一种创新方式。

此项创新科技的具体经济成本可初步分析如下:

1、生命永生馆:用于存储亡故者的生命细胞,永存费用可分普及百姓、信仰人士及特殊群体三类,可供自己或家属自愿选择:
①普及百姓(可在所在城市地标性大楼内永存),一次性支付约1万元人民币,即可存续100/人;
②有信仰人士(如寺庙内永存),一次性捐赠善款2-5万元人民币,即可存续100/人;
③特殊人士(如运上月球永存),一次性支付约50万元人民币,即可存续100/人。
2、遗体处理:生态化降解费用约5~10万人民币/人,可包含一颗在森林公园里持续粗壮成长的生命之树(如白玉兰等市树)。
3、纪念生平的数字信息化、全息纪念影像视频等无论是虚拟的公墓地、纪念馆、纪念堂、纪念塔等等,其费用每位1万元人民币以内应足够了。

显然,此项改革具备了:

①社会公益性;
②环境生态化;
③经济低消费;
④科学新技术;
⑤文明易推广等特点。


总之,利用生命科技生命永存,结合遗体生态化分解入土营养生命树,加上数字全息影像技术结合的殡葬改革方案,必将是利国、利民、利生态环境,文明进步易实施的好方案。